为了清洁的心灵(一篇序言)

2010-04-12 20:26

 人生天地之间,我想从最初的一刻开始,人就因为道德的心灵与动物区别开来。不管孟子与荀子就天性的善恶进行过怎样的争辩,我都顽强地相信原始人类的真诚与善良。

追寻人类精神嬗变的足迹,大致从远古极为本色的状态,渐渐打上了后天的烙印,后天功利的或邪恶的因素不断侵袭,人便一步步远离本性的特征。所以中国人说,上古争于道德,中古争于智谋,当今争于力气。其实这是极为恰切的论断,清晰地展现了道德下滑的显著脉络。只是争于力气的时代,早于春秋战国之际开始;当历史演绎到今天,仅凭想当然的估量,人类即已丧失了更多珍贵的领地。

事实也正如此。因为物质化的进程,人们愈益重视实在的得失。国家往往恃强凌弱,集团往往弱肉强食,单位往往各自为阵,个体往往无恶不作。不义之战随处可见,不仁之人遍地可寻。譬如吸毒贩毒,乱伦暴虐,逆天叛道之类,仍在愈演愈烈。

中国的文明自有一个漫长而完整的体系,塑造中国人的学说向来都把道德当作前提。从道家的阴阳太极,到孔子的仁义中庸,再到佛家的普度众生,无不如此。中国是一个重礼仪、人伦与精神的国度,上至仁人志士,下至乡野遗民,多把修身养性作为首要的课目。可是至今,优良的传统几乎丧失殆尽,一切领域都在加剧地异化,一切生灵也多在彼此推波助澜的大潮中滑落。

毫无疑问的是,如果我们还有些清醒,我们势必想要阻遏任何不利于心灵回升的反动。这既是中国的当务之急,也是每一个中国人责无旁贷的义务。我们期望千万条涓涓细流,终能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,足以涤荡邪念,明辨谬误,进而激扬正气,唤醒良知。我们编辑这一本集子,正是为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,提供给人们一把精神的扫帚。

五千年来中国的故事众多。我们着手的方式,单从道德与精神的角度入手,力图把足以启迪、感动和激荡人们心灵的故事挑拣出来,汇归到一册之内,再加以简短的评议。因而它其实是一本故事书,而且是直指心灵、反映心灵并意欲影响心灵的故事书。

两百余则故事,本来可以有许多精细的分类方法,但我乐于欣赏笼统的状态,并且美其名曰混沌。我想恶劣的根性自会千差万别,可是纯美自然的心灵,其共性常常要多于异性。即如托尔斯泰所说,幸福的家庭大都一样,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。所以我将它们简单地划分为三卷:其一为旷古飘逸的心灵,其二为中古道德的心灵,其三为近代踏实的心灵。当然像旷古、中古、近代等富有时间特征的用词,并非绝对意义的时间所指,它们主要从一种趋势上,宏观反映了梯级而下的道德演化规律。

至于飘逸、道德、踏实之意,却是泾渭分明的。心灵的飘逸,突出的是对俗世纠葛的放弃与解放;要么是指修佛修道的出家人,要么是指超凡脱俗的大圣人,要么是指无为而处的本色人。道德的心灵,即指特别注重修养与伦理的那种,时时处处固守了真实、善良、坦荡与厚道的一面,又有效地摒弃了虚假、丑陋与邪恶的沾染。心灵的踏实,专指近代人返朴归真的倾向性努力;他们在物欲的浸泡之中,还能关怀心灵的境界与追求,实在是与虚空精神相反的一种了不起的踏实。

也许我放弃了篇幅较长的,或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。因此留在这里的,一般都短小精到,极具震撼的力度。你可以在任何时候翻开任何一篇,它都将奉献与你一泓清泉,为你干涸的心田注入圣洁的生机。我坚信人们多能因为一次阅读、反省或震动,至少能从小小不言之处,开启一步崭新的足迹。

有人说性格即命运,那么性格中最重要的因素,无疑是心灵的颜色与空间。颜色的纯正可保行为的纯正,阔大的空间可保行为的空间。我们身处一个复杂而微妙的世界,倘若缺少了心灵的博大、柔韧与安宁,我们难以应付生活中千姿百态的变数。反过来说,我们强健的心灵世界,自足以从容地应对,果敢地取舍,无论它所面临的对象,来自哪一类场景。

那么我们的阅读与思考,都是为了清洁我们的心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