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 论

结 语

2010-01-20 14:01
诗 云:   无意论情留一字,却逢慷慨正天时。   轻盈笔走江南夏,谁破春秋万古迷?   料天地造化至今,亟待有此一论,故应春秋之约,论情如此。   知我者谓我心忧,不知我者谓我何求。我所求者,唯在人心清澈,不受乱世所惑。惑在其中,必定深受其害,自拔不能。何谓乱世?道德不倡,仁义不再;人无心法,世无教化;奸邪横行,鬼魅招摇。由此,尘世的任何一物与任何一事,都足以纠缠、折磨、异化人心;人稍不慎,即为外物所迷、观念所惑,因而本性渐失,魔性渐重,终致无可救药。   人对一切事物的世俗、功利态度,无不发乎于情,故此之情论,绝不仅限亲情、友情与爱情。人必从一切事物的羁绊中跳脱出来,清醒过来,人

第十九章:生死有命,死而复生

2010-01-20 14:00
诗 云:   死生有命命由天,万代千秋一线缘。   来日欲攀殊胜路,从今不再笑神仙。   人之生死,仅指生命在人这一层面的再生与解体。生命到底生自哪里,死向何处,常人多不明白。   先说三界之外的生命,他们不入三界轮回,也无人的生老病死等等状态,更无人的衣食、功名、情意等等烦恼,几近于永生不灭。如果他们有“死”,也是在漫长得几乎没了始终的时间之后的“死”,而且因其确知新生何处、新生何状,所以无惧、无迷、无苦。   三界内的众生,俱入轮回辗转之中,生死千百次。尘世之人的平均寿命很短,天人的平均寿命稍长,有两三百年者,也有七八百年者。此生为人,来生说不定为动物或植物,当然也可能做天人。倘

第十八章:关怀终极,追问真理

2010-01-20 13:59
诗 云:   草木一春人一世,几多清醒几多迷?   为私为我搜肠尽,已是形神俱灭时。   人多乐于宣说,人生在世,吃穿二事;人不为己,天诛地灭。殊不知,缺衣少食者未必不舒展,丰衣足食者未必不苦痛;当人不择手段而获身外之物时,往往失去亲朋、生命乃至更多、更大的价值。   因此,人们必须追问,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的收获。有人说是财富、爱情、健康或思想,其实都不是。答案只能是真理大道。真理并非常人的经验、学说或观念,真理是宇宙的根本特性及其规律,是上苍设定的层层时空、层层生命的不同境界与标准。因其唯一与人的得失、荣辱、生死、存灭息息相关,所以成为人生之最重。   真理亦即大道,闻道即能知天悉

第十七章:道入心底,义薄云天

2010-01-20 13:58
诗 云:   百年不过一晨露,名利身家有且无。   倘若平生轻道义,临终何处问前途?   道有天道、地道与人道,又都统一于宇宙大道。大道贯穿层层时空,虽有不同层次、不同境界的不同表述,却决不背离宇宙的根本特性。与此特性相合,即在道中;与此特性相悖,即为失道。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,不得不失,不失不得,俱由宇宙的根本特性均衡。有道,必致威德;悖道,必损大德。道似不可捉摸,却客观实存,并支配一切。德亦不是精神范畴的虚物,同样客观而真实。   天下无道,所以讲仁;仁亦不行,所以有义。义是人的标准,而非神的标准。因为神人之间,本身便有天然的差异与鸿沟,故标准不同,天道使然。人之有义,先已符合人道;

第十六章:性本良善,岂可磨灭

2010-01-20 13:57
诗 云:   三才有道第一真,大善大悲天地春。   切忌恶行遮望眼,良知不再定主宾。   性本善良,而非恶暴。人之初生,尚无后天的任何观念,自无是非、善恶、正邪的区别,一切也就率性而为。而且人由神造,神之造人的初衷,亦由诸神诸佛认同,兼受宇宙特性的制约。佛道神俱以慈悲为怀,俱以同化宇宙真诚、善良、宽和的特性为根本。   人的本性即良知,其所本者,在于它由宇宙的特性所注定,不以人的意志与外物的变化为转移。本性可以被埋没,却决不可能被变异。所谓良知泯灭者,是指他的本性被尘封,再也不能为他所知觉,那他也就不再是他自己。同宇宙的特性相适应,良知必定体现为三个方面:其一为真,说真话,做真事,做真

第十五章:原罪非轻,十恶自灭

2010-01-20 13:56
诗 云:   多为身家谋大成,谁知性命若浮云。   迷津不见光明顶,更入九渊死耕耘。   除非圣人或觉者,天赋使命以救众生,人一旦降临人世,便有原罪。罪在二重:一重在天,从诸天层层堕落下走,每一层都曾犯下过失,所以才被打入愈益低浅、粗陋的时空;一重在地,于生生世世轮回之中,很难有不曾为非作歹之人。天道以生命的全程表现安排其命运,而非只在一生一世之间毫无规则以左右。因此,如果人不能追寻天上人间与千朝百代的因果与善恶,人就绝对理解不了此生的轨迹,更不能把握未来的命运,当然也就无从了悟真理与大道。   正因沉迷于浮世,人才将衣食住行与名利情意等等,当作存活一世的根本;由此,生杀予夺,勾心斗角

第十四章:无缘无爱,无故无恨

2010-01-20 13:55
诗 云:   爱恨情仇岂无端?生生世世久缠绵。   种瓜种豆一心定,善恶有报各随缘。  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,没有无缘无故的恨,诚哉斯言。爱恨情仇的产生,通常有两种根源。   一种是双方表面都能充分体察得到的言行,对彼此的名利情感所能产生的或善或恶的影响。倘若你捕捉到对方的行为,饱含真实、善良、体己的因素,或者使你受益,或者使你感动,你必滋生好感或敬意。反之,倘若他的所作所为充斥虚伪、险恶、为私的因素,或者使你受害,或者使你受屈,你必滋生恶感或恨意。向善祛恶,是人先天的本性;趋利避害,是人后天的选择。施善于人受善报,施恶于人受恶报,此为天理,即使时间有早迟,亦属必然。于人有利,人多乐而受

第十一章:既关痛痒,必关罪业

2010-01-20 13:54
诗 云:   痛痒多关罪错身,飞来横祸有前因。   与其极尽针石力,宁可清心问五津。   人生不如意事八九,譬如名利的得失、肢体的痛痒、人际的争斗等等,无不如影随形。包括病痛在内,人所面临的一切不幸、不顺或烦忧,都有既定的来源,都是此前各种罪业的轮报。此前不只是此生以来,亦指生生世世以来。此前任何一件恶行,务必要在其后恶报。善恶若无报,乾坤必有私。乾坤无私,天道不变不易,上苍均衡一切,一切过往与细节,都逃不过朗朗天目的注视。宇宙的特性及其至理注定:不得不失,不失不得;善者有福,恶者有祸。   无论人有何等隐秘的心事,或者何等狡猾的手段,都无从掩盖与逃避。人多以为逃得一时,也便避得一世。

第十二章:怒则伤神,和则养心

2010-01-20 13:54
诗 云:   天怒天和大道中,为私为我小人功。   遍观切齿咬牙辈,多少悠游到善终?   人有喜怒哀乐,是否天亦有之,神亦有之?天以雷霆万里示怒,却非天之怒不可遏,而是怒形于色以警戒众生。众生犯下罪错,天必谴责、惩罚与善后,天以宇宙大道为本,纵使扬威,亦不发怒。天与诸神俱和,因其大自在、大智慧、大境界,所处时空殊胜壮观,所临事端多在高级生命之间。宇宙的特性之一为善,善则兼利众生,不伤万物;为和,和则不乱方寸,宁静自如。只是神佛的慈悲与威严同在,当尘世的生命已经劝无可劝、救无可救之时,也必断然淘汰。   人的情绪有两种极端,一则怒火万丈,一则心平气和。人为真性情者,自可喜怒溢于言表。人却

第十三章:悲当何来,喜当何至

2010-01-20 13:54
诗 云:   名利区区过眼云,或悲或喜枉伤神。   求真悟道轻捷路,一翼凌空不染尘。   人非草木,孰能无情。其实草木,及至尘世中的任何生命,无不泡在情中。有情而后有悲喜,悲喜实乃人之常态。神佛无人之常情,取而代之的是慈悲,看众生平等,又平等的对待众生,无不符合宇宙的根本特性。   人之所以有悲喜,即因人在人的范围,有太多名利、得失、是非、荣辱、高低需要计较,又因坐井观天,难知更大智慧与真相,所以必重眼前,必多困惑,必沉九渊,悲喜也就自然而然激发。如果人已超然物外,心在九天,心无挂碍而神通大显,那么尘世的任何表象与变易,都不足以惊动肺腑。人看人事,犹如乱麻一团,千头万绪不知从何梳理。神
1 | 2 | 3 >>